同理心訓練工作坊 同理患者的內心世界

「tace」的個人頭像
同理心訓練工作坊 同理患者的內心世界

同理心訓練工作坊於2023年10月14日由本會與台灣腫瘤護理學會聯合主辦,邀請和信治癌中心醫院資深主治醫師林帛賢醫師擔任主講與策劃人,主要目的協助護理人員將同理心落實於臨床工作之中。本次工作坊共43位參與,學員包含大學教授、講師、臨床教師、專科護理師、癌管師、護理師、心理師,參與者遍佈全台,花蓮、高雄、嘉義、台南、台中、桃園、宜蘭、基隆、新北與台北。

工作坊由基金會董事長張黎露致詞揭開序幕,林帛賢醫師以同理心理論為基礎,帶領學員從認知延伸到情感,透過觀察與練習,尋求與病人同步、理解病人狀態以及同理病人的方式。

同理心概念介紹

工作坊以同理心相關研究中的神經認知模型(Neurocognitive Model)為基礎,強調Motor/Affect/Cognitive Empathy,透過同步(Synchronization)以及理解(Understanding)的方式,培養參與者的慈悲心(Compassion)。

同理心是一種多成分的現象,它涉及人們分享、理解並回應他人情感的過程。同時同理心也被視為是一種溝通能力,包含積極傾聽、回應聽到的內容以及關注和確認準確性等。但需要留意同理心的溝通不是觀察者投射性的想像,需要尋求被觀察者與他人的協助,協助我們將觀察到現象重建出來。

表情觀察練習:是非題、愛(恨)你在心口難開以及情緒的命名

為提升學員的觀察力,以觀察練習作為起點,從識別臉部表情,到察覺表情符碼都是本次工作坊要學習的內容。期許學員未來能將表情觀察練習帶到工作現場,藉此察覺患者表情,分辨病人語言或非言語的內心獨白。

練習活動-是非題,觀察演員的臉部表情,請學員觀察表演者的表情,並邀請學員試圖以語言,讀懂表演者表情符碼,接著以問答形式,請學員們看著表演者的表情並聆聽問題,回答表演者表情下的是與非。

練習活動-愛(恨)你在心口難開,觀察表演者面對喜歡的人與討厭的人的表情。請學員講述在影片中觀察到的表情,從眼神、吞嚥動作、嘴型、鼻孔的擴張的程度、肩膀呈現的姿態,吐露著表演者的心思與秘密。接下來請學員以三人為一組,一位觀察者、一位被觀察者、一位指導員的角色,請被觀察者想像喜歡的人與自己過往發生過的情境,接著想像討厭的人與自己過往發生過的情境,再說出喜歡或討厭者的外觀形象,最後請觀察者猜測被觀察者,要表達的是喜歡的人還是討厭者,並指出被觀察者是因為哪個表情透露出心思。在持續替換順序,反覆練習後,期許學員能掌握這項技能。

同理心是多成分的組成,從模仿、理解進而在情感以及認知過程產生換位思考的行為。我們也試圖辨別出情緒的樣貌,在過程中理解情緒的意涵,在學員們觀看圖片,將觀察到以及感受到的情緒寫下。學員們還可以觀看其他學員寫下的詞彙,從中找到自己與他人對於情緒感知的相同與不同之處。

上午的觀察練習在觀看卓別林的電影《城市之光》片段下結束,跟隨著電影劇中人行動,盲眼賣花女在重獲光明後,等待救命恩人的到訪,一次一次錯認與誤會後,才尋覓到真正的恩人。而同理心,也需要多次的觀察、感受與練習,才能達到同步。

同理心溝通練習表情、音調到語言

我們在聆聽義大利女高音詮釋的多層次的情緒轉折下,再次啟動工作坊的學習,下午的工作坊著重在同理心溝通,帶領學員練習與被觀察者(患者)同步,理解被觀察者的情緒反應,並在同理被觀察者後做出回應。

本階段請學員觀察義大利波隆那「極度哭泣的聖母瑪利亞的雕像」的圖片並做出同步化的動作,透過觀察、模仿,感受不同的瑪麗亞所呈現的悲痛與感傷的樣貌,並理解不同層次的哀傷與痛苦。

在觀察極度哭泣的聖母瑪利亞雕像後,為讓學員從靜態的表情觀察,進到動態情緒觀察,林帛賢醫師分享表演者的影片,學員與影片中的演員同步表情、姿勢與呼吸,學員在跟隨表演者的情緒起落後,說出演員的情緒與狀態。學員在分享後,再輔以影片讓演員表達她演出片段所經歷的事情,學員也能探查自己所猜想的情緒與事件是否表演者達成一致(同步)。

接者邀請學員,參與感同身受的練習,邀請與會學員雙人一組,一人擔任示範者,一人擔任跟隨者。跟隨者跟者示範者,試著與示範者同步,最後請跟隨者說出示範者所呈現的狀態,希望藉由本練習,學習與他人同步的方式。

語言的溝通一直是我們賴以為主的工具,但在溝通上,語言所佔的比例不及語調與肢體動作。本階段,期許學員能藉由當日學習到工具──以肢體動作與語調,傳遞同理心。學員模擬三個不同個案情境,從患者罹癌、復發以及癌末,讓學員輪流扮演醫師、病患以及觀察員,在模擬並練習回應的過程中,找尋適宜的傳達方式,最後再由觀察員說出他觀察狀況,期許在反覆的練習下,加深學員對同理心的運用。

同理心訓練是臨床工作者永不間斷的習題,活動的結束不是停止,而是帶著一顆同理他人的心,再次為臨床工作譜寫動人的生命樂章。期許未來在臨床現場,都能運用同理心這項能力,為醫病現場增添一份柔軟,一份體恤,讓患者感受到醫護人員善意,協助醫療現場朝正向、友善的環境邁進。